据人民网报道,自2021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均已制定或实施智慧城市发展的专项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达到290个。
事实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开展了近十年。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发布后,较大规模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就已经启动;2014年,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被确认为国家工程。随后,国家发布了 新基建 的号召、 十四五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来到2021年,各地政府也不约而同地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写入首要发展任务。根据《数字孪生应用白皮书》预测,到2023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
智慧城市的概念,正以一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融入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治疗 城市病 ,不能只靠5G技术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出现的交通、供水、能源、污染、住房等等所谓 城市病 问题已经在我国大中城市中陆续出现。从2019年开始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突破了60%,其中,广东、江苏、浙江这三个东南沿海经济大省的城镇化率超过了70%,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城镇化率更是超过了80%, 城市病 的问题也越发严重。
近年来,随着5G、AI、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与成熟,为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有力支持。但是,仅仅通过5G等新型技术只能让城市达到互联社会的初期,还无法称之为 智联社会 。也就是说,新型智慧城市构建的目的,不仅要让城市更 聪明 ,还要让城市更有温度。
建立长效运营机制,推动智慧城市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各地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部分省市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逐步从供给侧建设转向需求侧的满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再是城市管理者的 试验田 ,逐步成为群众对智慧城市需求的 定制卷 。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曾提到,纯粹从技术上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非常困难,如果从人的角度出发,围绕城市中不同主体工作、生活中的痛点构想,将需求细化、拆解、整合,再用技术来解决问题,效果会好很多。
总之,推动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从需求侧入手,针对性地用技术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各种 城市病 ;其次,建设者应本着使命担当,从人文需求、惠民角度活用智联技术;最后,在保证新型智慧城市配套设施品质基础上,应建立长效的运营机制,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让老百姓感觉到这个城市是有温度的,并且更愿意参与到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