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特斯拉回应女子坐车顶维权”事件,在当事人双方你来我往的回应中被推向舆论浪尖。因拒绝特斯拉提出的交由第三方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检测鉴定,女车主被认为有“耍无赖、讹人”之嫌。
图片截自红星连线视频
为此,车云网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了解情况,该机构人员表示:“我们自身并不负责车辆质量安全及事故调查的鉴定工作。”
无独有偶,闹的沸沸扬扬的河南安阳女车主维权事件还没结论,另一起“刹车”失控事件又在海南上演。这一次,特斯拉售后为求自证清白,自行驾车辆到实地实测,但结果一样因刹车“失控”撞向护栏。情急之下,特斯拉公布了一份事故鉴定报告,怎奈又因报告中的一项“差错”致其权威性受疑。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不负责车辆事故鉴定
先大致回顾河南安阳“女车主坐车顶维权”事件。
此前,河南安阳女车主坐在特斯拉Model 3(参数|图片)车顶拉起“特斯拉刹车失灵”的标语,同时喇叭循环播放“特斯拉Model 3春节期间刹车失灵,引发交通事故,一家四口险些丧命”的录音。
舆论发酵后,特斯拉发布官方回应称:系违章驾驶导致的车主全责事故,并表示维权车主的车辆在踩下制动踏板的初始时速为118.5km,期间ABS正常工作,未见车辆制动系统异常。
特斯拉回应的核心观点为:车主不认可任何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
不出意外,特斯拉的回应发出后,舆论似乎全部站在特斯拉的这一边,都在指责这位不愿直面检测女车主“心虚、耍无赖、讹人”。
随后,女车主对该事件予以回应。其中针对拒绝检测一项回应称:调解方称只有一家机构能做鉴定:该机构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但女车主认为不是专业的车辆鉴定机构。
截图自河南安阳女车主微博
“特斯拉这次事件我看到了,可能是(调解方)没搞清楚检测和认证的区别,我们机构并不负责车辆及事故的检测鉴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车云网:“关于车辆质量安全鉴定应该找国家及司法部门专门指定的检测机构。”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工作人员补充道:“我们只针对需要提供相关资质报告,进行资质认证并发放证书,车辆事故我们不能负责鉴定或认证。而如果有法院介入的事故调查结果,我们也不负责认证工作。”
女车主也回应道:特斯拉声明歪曲事实误导舆论,我们在考虑法律途径。
除此之外,河南安阳女车主在回应中还提出特斯拉“数据造假”。
女车主质疑特斯拉所说的刹车前的初始速度为118.5km/h,并表示报告上的数据系特斯拉编造,而实际上的车速大概在60km/h上下。河南安阳女车主表示,警方从未认定我方超速,而且特斯拉所说的事故发生时间也有出入,并表示特斯拉数据造假。
下雨天不能开特斯拉? 事故车辆数据再被删?
河南安阳女车主维权一事还未有定论,海南车主又遭遇刹车“失控”事故。
3月11日,海南的一位特斯拉车主因制动未成功一头撞上了路边的护栏。对此,特斯拉在3月14日发出的一则官方回应表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路面湿滑和车主踩下制动踏板时幅度较轻,导致刹车距离变长。
特斯拉官方言下之意,仍然是自家产品没毛病。
为了自证清白,特斯拉售后人员驾驶着一辆特斯拉亲自去事故现场验证,结果却也没能刹住车同样撞上了护栏……
紧接着,特斯拉紧急贴出一份《关于海南碰撞事故的说明》并附上盖有第三方检测机构红章的检测结果,力求平息消费者对该事故的质疑声。
但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检测表上中驱动形式赫然写着:4x2前驱。要知道,特斯拉的车型只有后驱和全驱一说,从不存在前驱车型(下图标黄处)。
另外,针对事故原因,特斯拉在解释道:因为地面湿滑和车主最初踩下制动踏板时幅度较轻,导致车距变长。
对此,有网友调侃:“亲亲,特斯拉不建议在地上有水的时候轻踩刹车呢”,也有愤怒:“就这种不承认的态度,监管要容忍到什么时候,真是缺它不行了”,还有无奈:“懂了,下雨别开特斯拉”。
在亲眼目睹了特斯拉一波又一波操作后,海南女车主通过微博上撰文列出针对特斯拉此次失控事件的“七大疑问”,其中包括特斯拉疑似隐瞒数据、删减事发时行车记录、检测结果不专业等。
海南女车主表示:行车记录仪只有事发时间段的数据没有了,其它的却都在,公开质疑特斯拉有意删除事发时的数据。
海南女车主认为特斯拉的行为是刻意隐藏数据、甩锅水坑、甩锅车主、回避缺陷、删除数据、单方检测、冒充鉴定,置众多刹车失灵的车主安危于不顾。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特斯拉隐瞒数据一事,此前有媒体曾报道过:据事故车主描述,特斯拉给出的数据项包括时间、车速、方向盘角度、油门踏板深度等几项。当车主要求特斯拉提供方向盘转向扭力数据时,特斯拉拒绝了用户的要求。
特斯拉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商业机密原因,不允许车主带走数据,不允许拍照、复印等操作。
特斯拉对车主表示,如果监管部门要的话,他们会提供。然而事实是,当交警要求特斯拉提供数据时,特斯拉却拒绝提供。
鉴于此,车主对特斯拉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深表怀疑。
频繁“甩锅”车主 特斯拉的刹车真的没问题?
特斯拉的刹车失灵事故,这半年尤其多,不仅如此,有的车主还经历了“意外加速”的惊险。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下半年到至今,特斯拉在中国因为“刹车失灵”和”意外加速”酿成的安全事故已多大十数起,Model 3、Model S(参数|图片)、Model X(参数|图片)全部卷入其中。
比如——2020年6月,江西南昌的一位车主驾驶着一辆Model 3时车辆突然意外加速,刹车失灵,最终车辆翻转后起火,车主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后特斯拉回应称撞车前有加速信号,但无刹车信号,并表示刹车失灵车辆自己加速的可能性非常小,建议等政府部门根据车辆数据做出的结论,再下判断。但是至今无下文。
2020年12月,深圳的一辆Model 3在行驶过程中失控连撞两车。对此,特斯拉回应称,经过对车辆数据的读取和分析,车辆的加速及先后二次碰撞发生过程中,驾驶员持续深度地踩下了加速踏板,期间并未踩下刹车踏板。
2020年12月,上海一辆Model 3意外加速,刹车不灵敏,车主称当时脚已经离开踏板,但汽车仍然自行加速。特斯拉则回应称,该车主双脚离开踏板后仍在加速,称经过后台数据的分析及该路段的勘察,确认拍摄视频的路段是一段下坡,由于重力势能的原因车辆发生了加速。
2021年1月,山东临沂一辆Model 3失控冲进厕所,车主称造成事故的原因是车辆失控所致,并表示当时无法踩动车辆的刹车踏板。特斯拉回应表示,经过对数据和现场的分析,车辆在行驶中驾驶员突然大幅度转向同时踩下了制动踏板,由于事发路面存在积水,车辆急转弯时车速过快且路面湿滑最终造成了事故。
2020年1月,北京的一辆Model X进行急刹后突然加速连撞两车,车主称进行连续三次刹车后,车辆仍加速撞上了前面的车辆。特斯拉回应称,事故发生前车辆在行驶中触发了碰撞预警(系统提示的碰撞警报)后客户踩刹车制动,但由于路面上结冰制动距离不足导致追尾事故。
这只是见诸新闻报端的事故,还有多起类似事故并未引起媒体报道或者特斯拉并未回应,比如2020年12月杭州的一辆Model 3发生失控后连撞两车,最终冲进了酒店大堂。
发生了这么多起类似的安全事故,特斯拉从始至终都认定事故的主责不在特斯拉的车辆本身上,而是其他因素所致,比如车主操作不当或者是路面因素。而国内每一起事故发生后,特斯拉基本都会承诺等待官方调查结果再下定论,但至今公众也没等来哪怕一份官方调查结果。
难道官方也认定特斯拉的刹车系统真的没有问题吗?
特斯拉真的没问题吗?
特斯拉的“意外加速”和“刹车失灵”事故并不只发生在国内,而是一起全球性的老大难题。
在美国,早在2019年12月就有一份请愿书要求美国NHTSA以特斯拉存在突然意外加速为由,召回自2013年至请愿发出时生产的所有特斯拉Model S、Model X、Model 3,涉及车辆总数高达66.2万辆。在请愿书和后续呈递的文件中,请愿人向NHTSA列举了共232项非重复投诉,其中有203起发生了车祸。
NHTSA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是美国运输部下的一个执行机构,其宗旨是“保护生命、防止伤害,减少车辆撞击”。消费者如果对自己使用的车型有任何不满,都可以通过NHTSA官方网站进行投诉,如果属实,NHTSA有权勒令厂家对有缺陷的产品进行召回。
根据请愿者的投诉内容,NHTSA审查分析了多起事故可用的碰撞数据,包括EDR、日志数据、视频数据。从2020年1月13日启动调查到2021年1月8日调查结束,在经过一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能证明特斯拉的加速踏板总成、电机控制系统或刹车系统存在质量缺陷,而对于消费者质疑的踏板踩错造成的失控加速,NHTSA也表示没有证据能表明特斯拉的踏板设计会增加踩错踏板的风险。
因此,NHTSA驳回了请求召回66.2万辆特斯拉汽车的请愿书,特斯拉得以躲过召回风波。但是NHTSA同时也表示,将会继续开展后续调查工作,如果有新信息,将会对产品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进一步评估。
然而,NHTSA的官方调查结果并没有让特斯拉的“意外加速”和“刹车失灵”事故停下脚步,反而在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NHTSA之后,我们还在期待一份中国官方的调查结果。
特斯拉的“刹车失灵”事件并非个例,而是连续出现了多起类似的事故,有开进酒店的,还有更离谱的撞进商场厕所的。而特斯拉每次的回应基本都是一个态度,那就是特斯拉的刹车系统没有问题,问题出在车主操作方式上。
不知,是特斯拉车主人为原因使然,还是特斯拉的刹车踩踏方式当真与其他有异。但无论如何,看在接二连三爆出的“刹车”事故的事实基础上,特斯拉是否该为全球的特斯拉车主做些什么,改进刹车踏板设计,亦或集中培训特斯拉刹车踏板的独特“打开方式”?
2021年的315来临之际,“特斯拉回应女子坐车顶维权”事件仍旧没有官方的调查结果,难道今年的315晚会,会不会为特斯拉留出一个席位?
在新能源市场养成初期,外界过多的苛责,可能会挫伤当下消费者对“新事物”的购买信心,但过多的“无视”,势必透支未来消费者对整个行业信任。这其中,考验的是当局者平衡两者微妙关系的智慧。另外,引导行业走向正规的,除了行业领域的鲶鱼,还需要扮演“裁判”角色的第三方权威检测平台,从目前来看,后者是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