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整个本土设计大家庭中,是什么因素使得中国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唯独成为可以比肩全球室内设计的一支新生力量?以至它的迅猛崛起已然默默成为一种无声国家力量的象征,而展现在当今全球化视野中。
文/叶铮 始于四十年前邓公开启的那场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全民族各个领域的命运,其中就包括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然而,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与时段内,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却在整个设计大家庭中,完成了从零起点至世界一流设计大国的跨越。这一现象足以让我们重新看待“室内设计”—— 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设计领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已经开始步入现代室内设计的进程。在此同时,另两起标志性事件是;1987年与1988年,浙江美院与中央工艺美院分别成立了以室内设计为基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89年,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宣告成立。至此,叩开了中国大地以空间环境为主导意识的室内设计之门。
大约在2010年前,从一批率先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专业设计人士身上听到:“虽然…… 还有相当差距,但中国一流室内设计师的表现与国际水准比较接近”。当时听到此言还颇为诧异,如果这样的评判仅仅是中国室内设计初显端倪的反映,那么,如今由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声音,已成为一股时代洪流。
回头试问:在整个本土设计大家庭中,是什么因素使得中国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唯独成为可以比肩全球室内设计的一支新生力量?以至它的迅猛崛起已然默默成为一种无声国家力量的象征,而展现在当今全球化视野中。
1 . 室内设计发展的时代缘由
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起步与发展有着综合性的叠加因素,包括文化心理、时代发展、人材分流、专业属性等。其中有显性与隐性因素,初步梳理如下:
第一,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建设,历时三十余年,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为中国当代室内设计兴起提供绝佳的历史机缘。建设的范围从楼堂管所到区域开发、从公共设施到居家住宅,为室内设计创造了大量不同空间类型的实践机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室内设计建设基地。
第二,长期贫穷落后所形成的群体急迫感,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好面子”观念,双双强烈推动了室内外装饰装修的盛行。并由此成为当代室内设计在中华大地全面铺开的集体心理基础。相对大型土木建设而言,装饰装修是最易裹上光鲜华丽的外衣,可快速满足“好面子”的潜在文化意识,且实施的周期与成本相对经济,对于脱贫之初的九十年代,倾力选择以装饰为主导的室内外环境设计之路,此举不失为一剂改善环境、提升形象、顺应社会心理的捷径与良药。也因此充分证明了:室内设计的发展定有其必然的文化土壤。
第三,早期沿海地区五星级酒店的建设,无疑普遍成为了时代装修的样板,打开了长期封闭之后国人的视野。对奢华酒店的崇拜情结,一时深度席卷着人们的内心世界,酒店形象作为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一种集体膜拜的图腾。以致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即便面对的并非是酒店空间,不少项目的业主仍然希望设计成五星级酒店的感觉,以弥合长期贫穷落后所导致的心理失衡。如此现象,对于三十年前边学边干的本土室内设计师们,除去非理性因素的负面误导,其正向作用无疑于社会给出了命题创作的标准,将当时的室内设计在技术操作层面上,提到了一个明确的要求,造就了特定时期推动室内设计起步的特定方式。
第四,室内设计作为一个时代的新生行业,在专业人材的储备上几乎是一片空白,由此使得大批有志美术理想,以及其它相邻设计学背景的各路青年,转身投入到陌生的室内设计师行列。丰富的学科背景之下,不乏收罗了一批50后、60后的时代优秀人才。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构成了当代室内设计领域日后的中坚力量。同时,亦为中国室内设计的腾飞奠定了人才基础。如此人才流变的多样化叠加,集中体现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岁月。
第五,处于三十年前的社会现况,建筑装饰装修可谓是时代新型的经济增长热点。这一热点决定了大批人员,为实现个人小康,完成原始积累,纷纷投入到室内设计与装修的行列。但凡经济形态出现新的增长点,往往都将大量吸引当时最富才华与抱负的那群人。从一开始,室内设计的从业之路便被社会赋予了追求富足的民间神话。
第六,“量身定制”作为空间设计专业的一大特征,决定了室内设计无法完全采取“拿来主义”的设计方式。面对每一不同空间条件之下的设计主体,室内设计常见的借鉴方式,充其量仅限于对设计观念与形式手法的追求和模仿。这一专业特性决定了室内设计师必须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并且随着新技术、新观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充实。否则,对于一位独立的职业室内设计师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能够独立、务实、全面、深入的面对所有来自不同项目、不同空间所需解决的问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职业素质。长此以往,这种专业属性造就了室内设计师不断提升的创造能力和日益厚积的专业知识。
第七,巨大的建设规模,使中国成为全球性的设计平台。来自世界各国一流的设计师团队,纷纷跻身于中国的建设舞台,其中不乏国际著名的设计大师。这一近距离强化学习的机会,在缺乏大量专业资讯,全球信息不对称的年代,从观念、审美、形式、技术、操作、管理、物料等众多层面,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在当时,无疑全方位提升了本土设计师的整体能力。
第八,起源于空间装饰与陈设的室内设计,它的低技术含量与高艺术特征是其重要的专业属性。这一属性充分吻合了九十年代,室内设计在我国发展之初的现实基础,低技的入门要求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优先成为赢得该领域快速提升的时代入场券。
可以肯定,关于当代中国室内设计何以高速发展的缘由,上述八点定有偏颇遗漏。却也从中窥见了导致三十年巨变的一些因素:时代的选择、国力的提升、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导向、观念的推动、人才的流变等。在众多叠合的因素中,有的是显性因素,有的却是潜在因素。其中,有关人才格局的流变,就是快速迈向卓越的隐性关键因素。
事实上,始于上世纪末的时代选择,社会将一批优秀儿女推向了喷薄而起的城市建设大潮。那场对人才的历史分流与聚集,好比古代“田忌塞马”:全社会为起步之初的室内设计,提供了一批上等品质的快马,投放到中等品质的赛马跑道上,虽然起跑迟后,但加速的能量最终处于赛道前列。
所不同的是:“田忌塞马”出于孙膑之谋略,而当代室内设计这场赛跑却是一场顺其自然的时代分流。这一人才分流的结果,导致进入室内设计领域的人才素养,优于该领域对执业所具备的常规要求,从而出现历史性人才流变与择入标准的错位。如此历史性错位才是今天中国室内设计能够进入世界高水平行列的潜在关键因素。
这般人才潜能与需求的错位现象,在其它设计领域似乎未见规模性出现而成为一种时代特例。恰巧是这一奇特错位所形成的时代人才红利,造就了日后近二十年中国室内设计的腾飞。同时,亦是部分沉淀在50后、60后,这一批艺术理想主义者身上,传统教养与从业操守最后一次时代告白。
2 . 世纪末的最后十年 —— 扫盲与膜拜
上世纪末的最后十年,大规模爆发的城市建设,更像是一场初醒后摆脱贫穷落后的文化运动。起步之初,根本容不得人们有时间作出相应的知识准备,使得刚跨入这一洪流的成员,对室内设计几乎一无所知。面对这一全新的开始,普遍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储备;缺乏应有的设计认知与判断;缺乏应有的从业基础与技能;缺乏应有的前沿资讯与资源条件…… 最大的老师就是所面对的项目和问题本身。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信息的高度匮乏严重阻碍了求知的视界。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倘如遇见一位平平常常的港台室内设计师共同参与同一个项目,那时候俨然便仰视成一尊大师,更何况欧美设计师的到来,都是打开眼界,学习提升的大好机会。
这便是90年代:一个在设计界中处于“扫盲与膜拜”的时代,一个成为日后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腾飞的前期准备时期。
当时的60后刚好是三十出头的而立之年,时代赋予他们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个更加特殊的现象是:鉴于大批从业人员自动打下的美术基础,加之市场比稿投标开始流行,手绘效果图作为这批人入行的主要渠道,打开了他们走向设计的大门。在那个时代无论甲、乙双方,如此以效果图思维来开启设计思维的方式,伴随着超乎寻常的各种压力,成为当时推动室内外装修设计的一项重要时代特色。
经过约十多年的实践与积累,本土室内设计师在专业扫盲与对外膜拜的过程中开始初见成效,世纪末的最后时光已然蕴含着日后崛起的姿态。站在1997年的坐标点,在香港回归的同时,国内本土室内设计师在上海经过多轮国际竞争,得以全过程独立完成了大型五星级酒店的室内设计项目,标志着中国室内设计师开始经受具有相当专业规模与难度的检验。由此,开启了从1997至今 —— 中国室内设计的腾飞。
3 . 21世纪第一个十年 —— 开拓与建树
处于世纪之交的千禧年,中国室内设计界出现两大变化:
首先,世纪末本土民营室内设计事务所的悄然而至,意味着自我觉醒的中国室内设计师开始诞生。(如:1995年成立的杭州典尚设计、1998年成立的上海泓叶设计等)。这一涌动的新潮在随后的十年中,纷纷花落全国一、二线城市,也相继产生了一批明星制室内设计事务所(如:北京的清水、杭州的内建筑、深圳的水平线、上海的黑泡泡等),打破了长期以单一国有设计体制独占鳌头的格局,由此拉开了当代中国室内设计新生力量的序幕。日后的事实证明,这些民营事设计务所的诞生,成为本土室内设计先锋水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其次,千禧年之初,时代的发展结束了九十年代以效果图思维来代替设计本身的弯路,进而开始直面空间设计本身。手工效果图的辉煌历史一去不复返,回归了它本应具备的功能角色。与此同时,同样告别传统手工表现的另一场巨大变革是:许多设计事务所开始放弃了数百年依赖的传统制图板,开始转向C A D绘制的全新方式。两场手工的转化均意味着,室内设计开始朝着与专业自身要求和时代发展接轨的方向跑去。
经过上一个十年的艰苦积累, 以60后为主体的设计群体无疑成为21世纪之初,推动中国室内设计进步的主导力量,逐渐结束以往“扫盲与膜拜”的设计状态,时代的话题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诸如“简约主义”、“地域文化”、“新理性主义”等有关室内设计道路与方向的讨论与思考。进而在大量具体的项目实践中梳理总结,填补之前专业建设的空白,无论是设计观念还是设计技术、专业理论抑或方式操作,在室内设计学科中全面开拓建树,以最短的时间浓缩西方百年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
在此期间,一些设计师的手法与概念风格,一扫长期以来陈旧土气、琐碎无序的设计效果,出现了一批具有清晰语言与表现逻辑,富有时代个性的室内设计作品,使沉寂多年的中国室内设计脱颖而出。同时,作为对实践的思考总结,一批符合本土建设要求的室内设计专著与标准规范也相继问世,逐渐建立起“要什么”、“怎么做”的整体专业框架,最终完成了从零起点到全面崛起的第一次质变,为日后进一步发展腾飞奠定了专业基础。
随即在千禧年第一个十年中,中国设计界的面貌开始蜕变,诞生了一批行业有推动力的室内设计作品与代表人物(如:王琼、叶铮、吕永中 等);和一批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专业媒体与媒体人(如:《ID+C室内设计与装修》、《室内设计师》、《INTERIOR DESIGN CHINA》等); 以及有代表性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与行业活动(如:CIID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以及其年会与大赛活动等)。
回望21世纪第一个十年,在60后为主体的作用下,当代中国室内设计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开创的历史进程,更是本土室内设计界和谐共进的一段短暂而美好的时期。这一进程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基本划告一段落,同时,亦形成了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基本格局。
4 . 21世纪第二个十年 —— 发展与超越
上海世博会之后的十年,可以说是60、70、80后们群星闪耀,厚积薄发的时期,是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黄金岁月。
至此,我国室内设计已经积攒一定的专业家底。在此这基础上,70后室内设计师迅速登场,几乎清一色明星设计师的选择模式,且数量规模显超之前50、60后之和。在互联网技术及其观念的助力下,70后室内设计师的崛起,伴随着强烈的阵营意识和市场战略,迅速驰骋于本土室内设计界的名利场。
在与时俱进的设计进程中,一批70后室内设计师寻求各自的设计方向,从不同的专业切入点,刷新了表现语言的视域或高度,诞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代表人物(如:琚宾、范日桥、吴滨 等)。
新生的力量持有新生的观念。往日传统价值观主导下的行业秩序慢慢褪色,业界温良氛围随之消解,中国室内设计界面临执业诚信标准的分歧,这一对峙所直面的话题,对日后本土室内设计师从业操守的真实性与健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正当70后全面崛起之际,80后最新一代的室内设计师已经悄然出现,成为当下室内设计的颠峰水准。前二十多年的设计开拓与80后崭新的意识,使他(她)在面对空间与语言的理解上持有更加清晰有力的建构逻辑,设计亦获得更为超前的表现,其作品惊艳整个设计圈,足以激起本土室内设计新一轮震荡,由此出现了一批先锋代表作品与代表人物(如:王鹏、余霖、谷腾 等)。除却作品,他(她)们的自信,更反映在足够的低调与距离,面对热闹的室内界,可谓“洪流外的高峰”。
与此同时,老一批60后与70、80后竞相争艳的过程中,又涌现出新的行业精英(如:郑忠、杨邦胜、孙天文 等)。
真正见证中国室内设计走向世界,似乎要将时间定格在2016之后:即第二个十年中的后半段。一起标志性的事件是:上海黑泡泡设计的孙天文、广州东仓设计的余霖,于2017年分别荣获美国室内设计大奖(Best of Year Awards)。这一事件意味着中国本土室内设计师开始走出国门,获得世界认可。2017年之后,有更多的国内室内设计师,频频崭获大量不同类型的国际性室内设计大奖,短短两年间,获奖数量几乎超过全球半数之多(其中也不乏业内的质疑),中国作为世界及室内设计大国的姿态已渐渐崛起。
当某一事物不断走向巅峰之时,在全球化视野之下,它便成为一种国家政治力量的象征。
如果说,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十年所出现的第一次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质变,是以60后为主体的专业成就;那么,世博会后十年,使得中国室内设计步入世界舞台的第二次质变,则是以80后为主体的各新生力量的爆发。两次质变实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室内设计从1997到2017的二十年腾飞。更是当代中国设计大家庭中,率先以群体姿态进入到国际视野的设计领域。
5 . 巅峰后的回落与平衡
当中国室内设计迎来千禧年第二个十年的成就,已然隐含着高峰后的回落 —— 泰极否来。是什么因素,导致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可能出现回落?
关键因素依然是人才队伍。始于上世纪末投身那场室内设计潮流的人,已是花甲之年,绝大多数也日渐退出职业舞台,当年的人才红利优势早被消耗殆尽。当下开始入行的从业人员,面对日益发展的职业要求,却出现人才的负红利趋势。似乎,这是一种历史的平衡。
但凡90后、00后一代的从业者,与父辈们不同的是,基本都是从各大院校毕业的所谓室内设计科班出身。问题就在于这近三十年中,为迎合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全国范围内催生了一大批滥竽充数的“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之类的院系,如此缺乏专业门槛的建设与扩招,几乎遍及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其结果是,大量不合格的毕业生从不合格的校门不断涌入这个行业;或者是毕业之日就是改行之时。这一现象恰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言:“没有好的教育,还不如没有教育”。
即使专业能力尚有欠缺,上一辈所具有的吃苦奋斗精神,亦早已被稀释殆尽。而室内设计职业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它的“艰难性”。如今,这一职业特质却受到大批年轻入行设计师的拒斥。与60后至80后的设计师相比,时代的优秀分子迅速淡出室内设计的领域。“田忌赛马”呈逆向趋势,出现了三流品质的马参与到二流品质的赛道上,更何况原先二流品质的赛道经过一流马的参与,已然出现向一流赛道升格的趋势。
同时,城市更新的建设步伐也趋于理性缓和,加上2020开始爆发的全球性疫情等因素,或许这一切可视为一种时代的平衡 —— 高速卓越之后的平淡与回落。
6 . 室内设计再认识,理论的使命
中国作为世界级室内设计竞技场,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实践的推进使得我们对室内设计的认知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不论对其内涵还是外延的深广程度,与百年前开始的那场室内设计运动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初室内设计作为空间附庸的包装手段,已发展成具有独立设计门类与强大执业信念的学科。但凡信念的出现,背后均有其神圣性的支撑因素。究竟是何种力量催生出室内设计背后的神圣性?这恰是当下理论的使命。站在今天中国室内设计的平台上,我们对这个领域有责任在理论上再次认识梳理,重新定义室内设计学。
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极大拓展了专业原本的承载含量,以致于不断超越“室内设计”原有的认知含意。如今说起“室内设计”,更多意味着对一种设计现象与力量的含混划分。“室内设计”这四个字,已经构成对其自身认知的障碍。那么如何认识“室内设计”?对此问题作出回答之前,不妨看一下当下室内设计所具有的两天特征:“过程的艰巨性”与“含意的超越性”。
首先,承载含量的提升反映在从事室内设计过程的艰巨性,即难度承载的拓展。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如果,单纯将事物做得合理,或者是美观,并不难。但需要做得既合理、又美观,甚至还有创新,就不容易;如果,某一方人员能完全决策某一事物,也并不难。但要赢得多方共识,作为相互博弈的成果,就很不容易;如果,仅仅将对象诉诸计划想象或者理念思想,也并非难事,但需通过可视形象的空间建构来物化理念与想象,就会带来意料未及的难度;如果,只是提供某一进程中的段落性表达或方案设计,亦并不太难,但需将所有细节精准化落实到底,成为现实存在,实现它相应的表现深度,就是难度的表现;如果,单就本设计自身领域进行拓展,同样不算太复杂,但需从本领域出发,整合其它众多设计领域,甚至跨越设计本身范畴,整合跨界其它各专业领域,实现它相应的覆盖广度,就相当之难……
室内设计就是上述所有难度之总和,甚至还远不止这些因素。总结其难度,在于它能够完美化解相互对立的两极矛盾。
其次,室内设计承载含意的变化决定它不断持有的超越性,这一特质导致专业边界被一再突破。而且专业边界的突破又是如此迅速,以至我们无暇顾及其核心力量,作出理论总结。
从20世纪早期出现的室内装饰业,到20世纪中期现代室内设计的出现, 其承载含意的变迁简而概之,大抵如此:从历史风装饰到个性化装饰;从个性化装饰到室内机能;从室内机能到空间各要素整合;从空间各要素整合到设计战略;从设计战略到文化思想;从文化思想到后期营销操控。可以说,室内设计走过了从装潢师、艺术家、空间设计师、商务策划师、思想家,最后到营销师的职业过程,甚至超越职业过程,走向资本与权力。
这一室内设计含意的不断扩展,反映出起源于人类艺术冲动所导致的创造欲望的表现,以及对个体创造表现的集体崇拜;反映出室内设计对未及世界永无止境的渴求与整合。而且,对空间风格的创造,永远居于室内设计的核心使命。因为,时代风格的创建,是文明社会最伟大的产物之一,对个体设计师而言,是一种类似可以与神相媲美的才华。
由此可见,当代室内设计的超越本性,使得原本服务于建筑、服务于人的初始职能,悄然转向社会对它自身美好创造的崇拜与追求。由于室内设计是一个可以无限激发人类创造行为的领域,人类与生俱来就持有对形式创造,如同对神一般崇尚的天性。也因此使得对室内设计最终,也是最真实的评价,是一种导向对创造力与表现力的终极评价。不论你平时持有何种观点,在直面真正具有创造之美的对象时,所有的观念防线将是不堪一击,被抛到九霄云外。世上一切实用都是有期限的,而美的形式却是无期限的。有期限与无期限,反映出世俗性与神圣性之区别。
室内设计这种由功能的实用主义向精神的表现主义的跨越,非常类似于传统裁缝向时装秀设计的跨越;而这种表现创造向哲学思想的跨越,更类似于传统绘画向当代前卫艺术的变迁。如此对个人创造才华的显现与跨越,成为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潜在动能,其本质就是室内设计的核心力量。
至此,“室内设计”作为一种时代现象和文化力量的体现,他所承载的“艰难性”和“超越性”,足以支撑它存在的专业神圣性。
那么,什么是“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连接全设计领域的集成学科,需将问题的解决深入到空间中一切细节之中,并赋予空间环境以相应风格和人文理想。其深度与广度决定它是,设计领域的集大成者。
然而,现实中的室内设计却长期面临存在的尴尬,一言以蔽之,社会对其学术身份认知的卑微性和表面性,与其现实承载艰难度与超越性之间的尴尬错位。这一尴尬错位严重影响了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常发展,并片面评估了与其他相关设计学科的学术关系。
历史也不乏如此尴尬错位的先例。正如西方文艺复兴之前,艺术家与建筑师都是长期被知识阶层和贵族社会所低看的一般,而今历史的轮回却是如此相似,只是主角换成了室内设计师而已。
同样,现实中的室内设计也面临自身存在的尴尬。随着室内设计专业承载含量的提升, 一批在行成员和团体对此入不敷出,甚至无从认知,作为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长期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形成当下室内设计界另一种尴尬 —— 专业的神圣性要求与滑落的从业德行。
从1987至2017,回望三十余年中国室内设计快速腾飞的历程,给我们带来了有关室内设计学科全新的思考基础,站在这一时代条件下,重估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价值,不论是其现实使命,抑或超现实功能,再次梳理室内设计学的理论,意义更为深远。
2021、2、10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