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议“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3]。2019年11月,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方案》,在江西、福建、贵州、海南4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西藏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和安徽共10个省区,各选取5个县(市、区)率先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我国是开展生态补偿实践起步较晚的国家,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的国家,加快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梳理我国生态补偿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演化规律,将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文献数量和发文趋势
通过知网数据库,统计分析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现状,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和数据挖掘方法,将文献数据转化成科学计量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的焦点、热点、方法、理论及发展趋势。研究利用数据库进行搜索和研究,以“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标准”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总共搜索到12394篇中文文章(文献数据截至2021年12月),然后剔除其中无作者的通讯、教学改革、会议通知和新闻、书籍介绍等非学术论文数据,经过筛选后得到有效数据共计10584篇。
国内生态补偿研究始于2004年前后。从2004—2021年的发文趋势来看,生态补偿方面研究的发文量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但是不同的时间段,有很明显的区别。在2004—2013年期间,生态补偿相关发文量处于爆发式的增长,短短10年时间,从每年不到50篇增加到每年636篇,说明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很强的爆发力,也说明国家和学者逐渐认识到生态补偿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从2014年至今,我国生态补偿研究处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期和高产期,每年发文量至少在700篇以上,说明我国学者在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成果持续稳定。
发文机构合作网络
根据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将2004—2021年按照每年进行切分,每一个时间切片提取里面的前10名,且每个时间切片内提取的机构发文量最低为2篇。运行后得到的机构数量为137个,合作关系数为34个。
经软件计算所得的发文核心机构信息可见: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的高产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20个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发文量远远超过其他研究机构,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领跑者。从单位类型来看,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各大高校的管理学院和土地资源类研究所,高校的研究占了绝大部分。从网络整体来看,大部分高校和研究所在生态补偿方面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只有部分高校和机构之间有一定的合作研究,并且进行合作研究的高校与研究所正是发文的大户,说明生态补偿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研究,成果的产出需要各种研究机构和力量互相配合。
接着,我们对8877篇的作者分布进行分析,对2004—2021年的数据每年进行切分,将节点的类型设置为Authors,提取每个时间切片前10名的作者,采用最小生成树精简算法后生成作者的合作网络。得到的合作网络图共包含281个作者,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数量为122个。从合作网络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作者之间是否有相应的合作关系。大部分作者都与其他作者有或多或少的合作关系,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与其他作者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少部分作者自己独立进行相应的研究。从整体来看,生态补偿的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比较普遍的,这和我们的判断一致,生态补偿是跨学科跨领域的一个综合性研究方向。在合作网络中,葛颜祥、李国平、蔡银莺和靳乐山等作者组成了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研究力量,也是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现检测
对生态补偿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时,选择以关键词作为节点,分割时间片段为每一年,设定阈值为4、4、21,表示研究文献中关键词满足出现次数大于4次,关键词共现次数大于4次,关键词间相似系数大于0.21这三个条件。选择以最小生成树精简算法即MST进行剪枝,生成国内生态补偿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最终得规范化后处理的关键词352个。研究分析可见,国内生态补偿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以“生态补偿”关键词为中心展开的研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标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关键词也出现的比较多,说明这些是紧扣生态补偿的衍生性学术成果。我们通过分析中心性前20关键词,可以发现研究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不成正比关系。
同时,对关键词进行突现检测。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学术问题或专题。可以看到,2004—2021年中国生态补偿研究聚焦两类主题。第一类是生态补偿机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等研究,这一类研究聚焦于生态补偿的制度和标准建设,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研究。第二类是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研究,说明我国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在逐渐走向因地制宜、解决微观领域现实问题的方面,注重不同地区采用不同方式,既能实现生态补偿的目的,同时也能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生态补偿进行了大量研究,涉及生态资源价值评估、生态补偿区域构建、补偿标准以及途径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因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基础薄弱,与国外相比还是显滞后,还有相当部分研究属于介绍式研究,没有深入展开。通过对现有的有关的文献回顾,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和启示借鉴: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始于2004年前后,近年来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的学者和研究成果数量稳定上升。从国内外研究发挥的影响作用及研究机构的表现可以看到,生态补偿研究对于我国来说仍然是一个十分年轻、十分前沿的领域。
现有的生态补偿研究已经从宏观政策领域开始转向微观操作层面。尤其是国家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开展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我国生态补偿制度设计将更加聚焦现实问题,提升应用研究,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提供重要的制度贡献。该领域的特殊性和现实意义已经凸显,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探讨,更加注重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
目前生态补偿研究成果虽然数量较多,主要还是围绕一种或几种特定生态系统服务(如林、水、湿地、耕地等)的补偿为主,尤其缺乏针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的补偿研究。对重点区域的补偿(如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重点领域的补偿同时进行,易造成受偿对象的交叉重叠,不利于精准施策。在补偿标准确定方面仍然较低,不利于调动生态保护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缺乏针对民族地区特殊生态补偿环境下民族文化等因素的考量。生态补偿标准设定对矿产资源生态服务价值估计不够、生态损坏估计不足、补偿标准设定不清、补偿主体界定不明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持久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发改西部[2018]1960号)[EB/OL].2019-01-11.
[3]财政部.关于取消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指导意见(财建[2017]638号)[EB/OL].2017-07-19.
[基金来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凉山彝区易地搬迁促进稳定脱贫的现实调查与差异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BMZ1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环境敏感性重大工程风险感知动态评价与行为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72004188);西南民族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博士项目(项目编号:CX2021BS12)]